阴阳

  
 
  阴阳这对哲学范畴在古代是广泛运用于人生、社会、自然各个方面的,表现于天地则乾为阳坤为阴,表现于人类则男为阳女为阴。可以说,所有古代的知识,都是建立在阴阳消息的基础上的。王朝的更替、天道的运行、男女的尊卑、社会的秩序、中医的理论,一切动静、刚柔、虚实、奇偶、盛衰、消息、张弛、进退等等,都是阴阳的不同体现。阴阳是传统文化中一对至关重要的概念,也十分集中地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神。在《周易》里,阴阳被称为爻,是一横和一断开的横两种不同的符号,三爻组成一卦,共得八卦,八卦两两相叠,得八八六十四卦,共三百八十四爻。也就是说,天地万物的变化,全都体现在这六十四卦当中,而阴阳二爻则是一切变化的根本。但阴阳是由“变”而得,并不是宇宙的根本,所以有“易有太极”之说,阴阳又都是由太极化出。在古代哲学体系中,阴阳是被看作道的具体化,是生一(太极)之后,所表现出来的二个对立面,所以有“一阴一阳谓之道”的说法。在太极分化阴阳(称为太阴、太阳)的基础上,其“阴”中又分出阴阳,其“阳”中也分出阴阳,在那分出的阴阳里再各分阴阳,这样层出不穷地分化下去,宇宙万物的特性也就处于掌握之中了。

  阴阳作为一对哲学范畴,其中所含的辨证思想,也是极其丰富的。在人的阴阳理论中是以阴为本的,阳为阴之动。在阳刚和阴柔之间,古代人对阴柔的重视远胜过对于阳刚,因为在他们看来,阴柔有似天道的无为却又包容万有,所以柔能克刚,水滴石穿,强调的都是阴胜于阳的一面。但是,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建构起来的封建伦理社会里,却又不是女性为主体,而是以男性为主的,这看似矛盾的地方,其实最能见传统文化的精髓:古代人对事物的认识,从未作静止的审视,而是将所有认识的对象置于运动变化的过程之中的。这种精神在《易》中体现得最充分也最全面。所以,从变的角度看,一切阳都是由阴之动产生的,虽然现实世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,但动之极,却又是静,动静之间,以静为本,以动为末,因此,在“有为”的社会里,男子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主体,但一切阳动最终又必然归于阴静,所以在“无为”的世界里,还得以阴为本。这就是阴阳动静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。

  这种动静阴阳的哲学思想,极大地影响了文化的精神。清静无为,是道家找到的解脱现实束缚获取精神自由,以沟通自然同于大化的捷径,儒家的“中庸”哲学,则可以说是伦理社会里阴静与阳动的平衡支点。以阴静为本,为统治者的“无为”垂拱而治找到了理论依据。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,以阴静为本的思想,在消解掉个体能动性的同时,也催生出安于现实不思进取的惰性。不过,用阴阳及其相互转化来概括事物的两个方面或者是矛盾的对立,可以说是抓住了事物变化的根本点,最接近事物的本真,是非常科学的。十八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发明二进位制,就曾受过耶稣会士带回西方的《易图》的影响,而现代计算和信息编码理论则证明,自然数e(2。7183)所传递的信息量最优,而八卦推衍万象,采用的正是三位二进制码(爻数为3,码符为2)。《周易》六十四卦之所以玄妙无穷,用现代数理来讲,就在于它的信息量最优,最接近自然数,因而最贴近自然宇宙的本质。  
3808835241 2024-09-01 12:57